凡世俗所谓阴毒诸证,以《素问》造化验之,皆阳热亢极之证,但蓄热极深在内,而身表有似阴寒也。烦因蛔动,谓烦因蛔动而始烦也。
经又曰∶善言始者,必念于终;善言近者,必知其远。渴而饮,饮而吐,吐而复渴,水逆病也,宜五苓散。
又曰∶人有身寒,汤火不能热,浓衣不能温,不冻栗。未利再服四分,以利为度。
两感谓一日太阳与少阴两证俱见,二日阳明与太阴、三日少阳与厥阴伤风自汗,表病里和者,桂枝汤解肌。如不消,欲其成脓,却以玉龙贴痈头以燥之。
又曰∶欲编书十卷,尚未能就,故弗克耳。若第六七日传厥阴,脉得微缓、微浮,其证寒热似疟,此为必愈,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和之。
传经之邪其为病也渐,两感之邪其为病也速。每服七、八、九丸,用巴豆半粒擂烂,冷白汤送下。